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新闻 标准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栏目导航
黔西北苗族“解簸箕”仪式及仪式音乐中的芦笙文化身份研究——以金沙县岩孔镇联盟村陶家“解簸箕”仪式为例
作者:曾雪飞  学位年度:2008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关键词:文化语境 民族音乐 芦笙文化 苗族音乐 
描述:本文属于在田野调查基础上的理论研究,以黔西北金沙县岩孔镇联盟村一场称之为“解簸箕”的苗族祭祀仪式为个案,遵循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及研究方法,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对仪式的构架、宗教观念及其文化内涵、仪式音乐的独特功能作解读;从而对仪式音乐中的芦笙文化身份作辨析。苗族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民族,在漫长的跋涉迁徙、垦边图存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迁徙常常是一个民族固有文化的失落与他文化元素渗入的过程,族群为了生存发展必须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发展自己的文化传统。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在沿革过程中,会自觉地保留自己传统文化最为核心的因子,芦笙就是在苗族社会历史文化发展中积淀下来的一种独特文化样式。芦笙乐作为苗族独特的音乐文化现象,在这一音乐表象的背后蕴涵着苗族人民的迁徙历史、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因此,在社会转型、传统文化出现危机的现代社会中,本文从微观的角度切入去认识和分析苗族传统文化的特质及其走向是有现实意义的。文章主体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从仪式生存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仪式的目的与意义、仪式的信仰观念三个方面解读“解簸箕”仪式;进而认识到“解簸箕”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形成的颇具民族特色的宗教信仰文化。 第二章:对金沙县岩孔镇联盟村陶家“解簸箕”仪式个案的程序、内容和笙鼓主导活动进行详细的描述。 第三章:对仪式中芦笙与木鼓的基本形态、芦笙乐的分类、芦笙乐曲的特征及其结构、木鼓乐的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从而认识到伴以鼓声的芦笙乐是一套服务于具体仪式的系统规范的体系,它是“解簸箕”仪式中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和最具主导作用的象征符号。 第四章:从“解簸箕”仪式这个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辨析芦笙文化身份:芦笙乐作为建构仪式的主角,它具有“巫”文化特质和“乐”本体特色。
黔西北苗族“解簸箕”仪式及仪式音乐中的芦笙文化身份研究
作者:曾雪飞  学位年度:2008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关键词:芦笙 芦笙文化身份 木鼓 笙鼓乐 “解簸箕”仪式 
描述:本文属于在田野调查基础上的理论研究,以黔西北金沙县岩孔镇联盟村一场称之为“解簸箕”的苗族祭祀仪式为个案,遵循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及研究方法,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对仪式的构架、宗教观念及其文化内涵、仪式音乐的独特功能作解读;从而对仪式音乐中的芦笙文化身份作辨析。苗族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民族,在漫长的跋涉迁徙、垦边图存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迁徙常常是一个民族固有文化的失落与他文化元素渗入的过程,族群为了生存发展必须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发展自己的文化传统。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在沿革过程中,会自觉地保留自己传统文化最为核心的因子,芦笙就是在苗族社会历史文化发展中积淀下来的一种独特文化样式。芦笙乐作为苗族独特的音乐文化现象,在这一音乐表象的背后蕴涵着苗族人民的迁徙历史、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因此,在社会转型、传统文化出现危机的现代社会中,笔者从微观的角度切入去认识和分析苗族传统文化的特质及其走向是有现实意义的。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构成。绪论:主要介绍有关本选题的研究现状、选题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田野调查情况。第一章:从仪式生存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仪式...
金沙县石漠化退耕地生态恢复的植物配置研究
作者:王平  学位年度:2010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关键词:土地分布 喀斯特石漠化区 生态恢复 植物配置 
描述:本文在采用GIS处理技术对金沙县喀斯特石漠化土地分布及其面积调查统计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石漠化等级的现有林和人工林样地调查,以及退耕还林树种及配置进行分析评价。主要结论如下:br (1)GIS技术处理表明喀斯特区面积1993.37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8.85%,石漠化面积616.22km2,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355.37km2、中度石漠化面积230.76km2、强度石漠化面积30.09km2。金沙县石漠化耕地为598km2。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东部的乌江干流、偏岩河流域、西北部的水边河流域,石漠化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2%~33%,其次是中南部的偏岩河、安洛河流域和北部的冷水河、箐河流域。偏岩河下游、乌江、雨冲河、马洛河、赤水河等流域沿岸石漠化程度较严重。br (2)不同等级石漠化土地自然植被的组成与特点各异。强度石漠化土地主要树种有白栎、麻栎、香叶树、山胡椒、枫香、柏木、响叶杨、盐肤木、马桑等,其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冠幅分别为9.17cm、5.69m、2.15m。灌木主要是火棘、葛藤、多花蔷薇、竹叶椒、马桑、烟管荚蒾等,其平均地径、平均高、平均盖度分别为0.77cm、1.05m、0.44m,样地内树种株数较少,长势较差;中度石漠化土地乔木和灌木物种组成与强度石漠化土地相似,华山松作为乔木林中主要树种开始出现,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冠幅分别为9.53cm、7.15m、2.59m。灌木树种减少,其平均地径、平均高、平均盖度分别为0.93cm、1.30m、0.59m,;轻度石漠化土地针阔混交林偏多,阔叶树种出现了黑壳楠、乌桕、南酸枣,乔木树种胸径与树高比前两种石漠化类型增加,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冠幅分别为12.35cm、8.51m、2.88m,灌木层多出现乔木树种幼苗,藤刺灌物种数量减少,其平均地径、平均高、平均盖度分别为0.68cm、0.71m、0.17m。br (3)不同石漠化土地退耕还林树种及配置调查表明,同一树种混交林的地径、树高和成活率比纯林大。强度石漠化土地较为理想的配置模式为刺槐纯林、刺槐和柏木(杨树)混交林;中度石漠化为红椿和侧柏混交林、侧柏和刺槐混交林、板栗或核桃纯林;轻度石漠化土地条件较好地区适宜种植经济林树种,如桃树、李树、核桃等。br (4)综合以上几方面研究评价,强度石漠化土地主要为刺槐和柏木、金银花或杨树混交等模式,中度石漠化土地主要为红椿和侧柏(金银花)、漆树和油桐(或乌桕)混交模式,轻度石漠化土地主要是经济林模式,如桃树、核桃、板栗等纯林。
金沙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改革研究
作者:王先刚  学位年度:2011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关键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组织 区域站 改革 权变设计理论 
描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尤其是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在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农业、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这使得农业技术推广的推广理念、推广方式、推广内容等也随着不断变化的环境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低下。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创新、有效、科学、合理的适合于金沙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适应新形势下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情况,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运作水平,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当前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发展的现状,尤其是了解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改革和发展的现状,以及了解国内外关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改革和建设的有关理论,同时以金沙县26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及与其极其利益相关的农民群众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作为其利害相关者为研究对象,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外部环境情况、内部环境情况、内部结构情况、运作过程情况、运作表现情况等五个维度对金沙县26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现状调查、调查问卷等形式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及了解相关情况,并对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为金沙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改革和发展做出对策建议。从调查数据分析结果看,尽管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在促进全县农业生产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比较突出,但是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仍旧以推广适用农业技术、以各种中央至地方的农业项目进行推广,而其他的诸如进行农民素质培训、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农业科技成果创新应用等方面的推广较少涉及。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这种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内外部环境(自热、经济、社会、人员、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已经严重制约着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效能的发挥,制约着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需要改革能够更加适应当前和今后不断变化发展环境的新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最后,针对目前金沙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提出其改革和发展的对策建议:创新运用农业推广组织权变设计理论指导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改革设计,建立一种能够在新形势下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情况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区域站打破现有以乡镇为单元而建立跨乡镇行政区域进行建站布局,增加了诸如农民素质培训、农业信息咨询服务等职能,建立了一种横向联系的职能式组织结构,建立了人员队伍竞争激励机制,创新了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增强了组织的保障性,这些是现有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所不具备或较少具备的优势。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的创新建立,对促进基层农业技术传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促进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金沙-仁怀及邻区海相油气保存条件分析
作者:魏洪刚  学位年度:2015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关键词:保存条件 有利保存区块 沉积相 遵义—赫章断裂 盖层特征 
描述:本论文所研究的金沙—仁怀及邻区,由黔中隆起北部和黔北凹陷共同组成。在经历了几十年对下古生界海相油气藏的勘探工作后,已取得一些进展,区内烃源岩和储集层条件优越,但是由于经历多期次构造活动影响,致使区内地质结构复杂、断裂较为发育,对油气成藏保存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加强油气保存条件的研究对深入开展该区油气勘探至关重要。论文通过野外油气保存条件调查,结合岩石学、矿物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测试分析,系统研究了区内盖层特征和封盖性、断裂演化和封闭性、以及水文地质条件,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进行了有利油气保存区块优选及半定量评价,以期为今后在该区域开展油气勘探工作提供参考。取得如下成果:1.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对区内下寒武黔东统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两套泥质岩盖层岩性进行详细分类。黔东统盖层主要岩性为:碳质页岩、硅质岩、凝块岩、粉砂质页岩等。龙马溪组盖层主要岩性为:黑色炭质泥页岩、钙质泥岩、泥质灰岩、砂质(粉砂质)泥岩。2.对重点盖层黔东统牛蹄塘组和龙马溪组进行沉积相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牛蹄塘组沉积相为深水陆棚和浅水陆棚相,平面呈北东向展布;龙马溪组剖面上以深水陆棚—浅水陆棚和混积陆棚相为主,受黔中隆起影响控制,由南向北依次为潮坪相—混积陆棚相—浅水陆棚相。3.对牛蹄塘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泥质岩盖层样品进行X—衍射全岩矿物分析和粘土矿物X—衍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均以石英和粘土矿物为主,粘土矿物中以伊利石含量最多,含量均在50%以上。以脆性矿物为主的岩石学特征造成两者脆性较大,容易受到构造活动的影响,在背斜和断裂发育地区容易形成裂缝,不利于油气保存。4.重点盖层物性分析结果显示:牛蹄塘组泥质岩致密化程度高,封闭能力强,具有较好的封盖能力,属于Ⅰ类优质盖层,对灯影组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龙马溪组泥质盖层属于封盖性较好的Ⅱ类盖层,但由于构造因素影响,只能作为局部盖层。5.结合牛蹄塘组烃源岩生烃史对丁山1井寒武系膏岩盖层的有效性展开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尽管膏岩盖层具有极佳的物性封闭能力,但是仍未能成藏的关键原因是生烃史与圈闭形成时间不匹配。因此对于该套盖层而言今后工作重点应放在对生烃史和油气有效圈闭间耦合关系的研究。6.对遵义—赫章断裂带次级断裂封闭性展开详细分析。较系统采集次级断裂带内充填物和与之匹配的围岩样品,对样品展开C、O、Sr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分析。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充填物与围岩间的同位素差值较微弱,充填物中的流体来自于晚二叠世或早三叠世地层。流体包裹体以气相为主,只有少量的液相包裹体;气相部分以有机质为主,液相部分则主要是水;包裹体均以温度在166.6℃~302.4℃之间。结合盆地生烃史表明流体主要来自晚二叠世地层。这说明次级断裂对下古生界油气藏而言封闭性良好。7.根据温泉温度估算出现今大气水下渗深度,结合断裂分布特征和相关泉水成因模式分析表明:大气水下渗深度与断裂活动有关;在温泉影响范围内地层开启程度高。结合钻探实践表明区内下古生界海相地层水文地质特征总体表现较差,但是局部仍存在较好的水文地质条件。8.在系统分析区内盖层特征和封盖性、断裂封闭性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基础上,初步划分出两个油气有利保存区块:金沙县重新镇区块和古蔺—习水县区块。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影响区内保存条件的11个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金沙县重新镇区块保存条件优于古蔺—习水县区块。
超大型高中规划设计问题与对策研究:贵州金沙县大型高中设计与反思
作者:向涛  学位年度:2013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关键词:中小学学校 教室空间形式 管理规划 建筑设计 
描述:随着高中教育的逐渐普及、国家对农村中小学布点结构的调整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大背景下,学校的扩建、合并、重组等现象的层出不穷,由此迎来了高中建设的新高潮,整合了大量资源的超大型高中,甚至是高中城应运而生。超大规模高中同一般规模高中相比,不仅是量的增加,更是质的转变,其在教学管理、规划和建筑设计上都有着一些不同之处。同时,超大型高中也存在着不足和不成熟的地方,笔者从教学管理方面、规划方面和建筑设计方面三个角度分析了超大规模高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国内近几年兴起的超大型高中或高中城的现象入手,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中学校园建筑及国家关于教育的宏观政策的文献资料,在收集大量大型高中的资料和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超大型高中的发展历程,得出了超大型高中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它在普及高中教育,盘活学校土地,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发挥指导示范作用上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然后笔者在实地调研的四个大型高中的基础上,分别从教育学角度、规划角度和建筑设计角度三个方面分析了超大型高中一些常见问题。随后笔者结合金沙大型高中的实际项目,阐述了超大型高中的对策研究以及发展模式。从规划角度上,首先总结了大型高中常见的布局方式、功能分区以及流线设计,接着提出了需建立大型高中完善的组合尺度来控制学校建筑的空间组合;然后提出了功能的复合化来满足多元的校园功能;最后阐述重视非教学空间,创造具有生活情趣的校园环境。从建筑设计上,探讨了教学楼、图书馆、宿舍、食堂、科技楼、艺术与体育馆等主要建筑的设计新模式和发展方向,并对超大型高中的走廊、教室、寝室等若干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空间,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与探讨。接着结合项目,对金沙大型高中的设计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主要是超大型高中的适宜规模、服务半径、教室空间形式,并提出了相关对策。最后,从教学管理角度上,提出了三方面的措施:政府要均衡配置、加强管理,严格控制超大型高中的建设,不到万不得已,超大型高中不宜再建立;学校做到管理创新,提高教学管理机制和后勤管理能力;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尽量减少教师的职业倦怠,促进超大型高中健康的生长。通过对超大型高中在、规划上、建筑设计上、教学管理上结合起来提出一套全新的、翔实的、适应时代需要的、具有其文化特色的超大型高中设计方法理论,为当前如火如荼的高中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贵州省金沙县地籍管理数据库建设方案设计
作者:湛国毅  学位年度:2012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数据 地籍 数据库建设 
描述:根据国家对地籍管理工作的统一规划,总体目标是建设统一的地籍信息系统。同时,依据统一和规范原则,达成以下目标:首先是开发统一的标准应用软件;其次是以县级为基础,建立自上而下的土地登记体系,实现信息异地查询、共享等;三是建立包含土地利用数据库、地籍管理数据库、土地遥感影像库、基本农田数据库等多库合一的地籍信息系统;四是建设功能强大的地籍网站,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地籍信息系统的网络化管理。地籍管理数据库建设是地籍管理的重点,是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是国家和政府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因此,如何根据区域客观条件,科学、高效、节约地建设好地籍信息系统,研究一套完善可行的地籍管理数据库建设方案,是现实迫切的需求。同时,由于历史地籍数据是后续地籍管理工作的重要法理依据,根据充分利用历史地籍数据的要求,处理复杂的多源空间数据,及空间数据的挖掘工作是地籍管理数据库建设的关键,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工作方案进行处理。本文从国内外地籍信息系统的研究出发,系统地研究了地籍信息系统的理论,认为GIS平台、空间数据管理模式以及空间数据库模式设计的研究深入而广泛,但研究成果远没有成熟,诸多方案还需要探索研究。同时,重点围绕当前热点的地籍管理数据库数据管理模式、地籍数据库模型等内容,分析了国内外地籍管理数据库建设的主要问题,认为提升地籍管理数据库的建设能力,必须着眼于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节约时间和成本。另外,结合贵州省金沙县地籍管理的实际现状,详细地分析了该区域的历史地籍数据,总结出地籍管理主要问题和不足,特别针对历史地籍空间数据的典型范例、质量状况等,提出了空间数据的转换、融合方法。另外,总结了金沙县地籍管理数据库与贵州省国土资源办公自动化系统平台挂接集成方法。主要的研究内容有:1、在国内外地籍信息系统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根据贵州省金沙县地籍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一套务实、快速的地籍管理数据库建设方案。该方案是基于中国地质大学开发的MapGIS软件平台,利用1:500数字地籍图作为空间数据源,建立满足拓扑规则的城镇地籍管理空间数据库;利用城镇土地权属调查、登记发证和建设用地审批的非图形资料作为数据源,建立城镇土地调查属性数据库;在严格保持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逻辑一致性,将二者挂接,建立集图形、土地权属、土地登记、土地利用、基础地理、影像等信息于一体的城镇地籍管理数据库。2、在全面分析了复杂的多源空间数据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多种数据融合、转换方法,开发了多个空间数据处理程序和工具。空间数据坐标转换方案采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测量,利用最小二乘法原理,通过间接平差法求得旋转参数,编辑空间数据。对于空间数据典型要素、图层等变换处理,则利用AutoLISP编程语言,编写了一些实用性工具,批量处理AutoCAD图形数据。同时,对于地籍管理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多图形文档连续错误或地籍权属文件智能编辑等,还运用Visual Basic.NET语言编程批量处理,形成完整的多源空间数据处理方案。3、针对AutoCAD图形数据(SCS软件编码)转换为MapGIS空间数据后出现数据丢失现象,设计了整套数据转换对照表。金沙县现有AutoCAD数据多数是SCS测绘软件编辑成图,而SCS测绘软件具有一套完整的图层编码体系。因此,经过深入研究,设计一套完整的数据转换对照表,利用MapGIS软件直接读取AutoCAD数据,转换为GIS格式文件,实现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4、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总体规定,完成了金沙县地籍管理数据库与贵州省国土资源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集成衔接方案。该系统是贵州省国土资源厅为了开展电子政务建设,内部开发的一套集成实现OA(办公自动化)、MIS(业务管理)、MIP(图形管理)三位一体化高效办公和管理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平台。其中,MIP(图形管理)部分是采用MapGIS组件开发,能够实现地籍管理数据库网络化管理。5、对数据管理模式、地籍数据库模型等内容进行研究,初步实现贵州省国土资源办公自动化系统对海量数据的管理调用。该系统采用SQLSever2000数据库存储管理地籍属性,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分开存储方式,数据库系统结构采用客户/服务器(C/S)结构,把业务逻辑与界面操作放在客户端,把数据库存在服务器,客户通过网络访问。
贵州省金沙县商标使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黄艺雅  学位年度:2013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关键词:问题与成因分析 SWOT分析 商标使用 对策探讨 绩效分析 
描述:使用商标是利用无形资产的重要举措,对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金沙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东邻遵义,南靠贵阳,北接成渝,西连毕节,地处黔中经济区、成渝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是贵州省经济强县、中国西部百强县之一。利用其有力的区位优势,金沙县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在积极进行招商引资的同时,大力兴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对商标的使用和保护在地区处于先进行列。本文缩小视野范围,选取贵州省金沙县为研究对象,对商标的县域使用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从现实中总结经验,以期对完善金沙县商标使用制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贵州省金沙县商标使用现状调查,通过对金沙县商标使用现状这个主题的深入挖掘,总结出该县商标使用的政策导向和基本情况。对上述内容的论述使得本文能更深入地阐述金沙县目前商标使用的整体概况,形成文章继续发展的关键起点,为下文的分析做出铺垫。第二部分承接前文,借助笔者在金沙县实地调研获得的数据资料,运用跨学科辅助研究方法,用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来说明金沙县商标使用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体现在文章的基本思路里,就是通过分析金沙县商标使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这四个内部、外部要素,使文章的论述建立在深入挖掘事实的基础之上,而非主观臆断。第三部分是对笔者调研的数据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金沙县企业商标的使用进行绩效分析,旨在进一步客观、合理、科学地反映金沙县企业,尤其是中型企业对商标使用的重视程度以及取得的实际效果,并归纳总结出该类型企业商标使用的发展趋势。本文第四部分对金沙县企业商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商标的县域使用不但存在传统的障碍更有现实的困境。我国发展到今天,虽然经济上实现了巨大的腾飞,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的限制,东西部地区的商标使用取得的成绩存在着较大差距。笔者在本部分对金沙县商标县域使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与描述,并对其成因进行了仔细的分析。最后一部分总结以上章节提出的问题,阐释了金沙县商标使用战略的路径,并提出笔者的建议。商标县域使用战略实质上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剂,对搞活一方经济,促进企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激励作用。县域经济建设不能仅仅将目光停留在某一个领域或产业的品牌推广,而要上升到整个县域商标使用的战略高度,从体制到实际运作进行全方位的完善,才能全面贯彻落实商标战略。本部分对金沙县商标使用制度的完善提出笔者的建议,着墨较多、篇幅较长,是笔者理想中的县域商标使用战略图景。本文以新颖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对金沙县商标使用现状进行实地调查,通过翔实的资料分析,运用跨学科的辅助研究方法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希望能给我国县域商标使用的发展带来一些有益的参考。
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研究
作者:刘霄  学位年度:2016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关键词:经济指标法 保护总成本修正模型 生态补偿标准 机会成本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信息熵分配模型 
描述:流域生态补偿是促进流域生态保护和水污染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有效经济政策工具。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上、下游地区承担着有区别的保护责任和保护成本,由此,赤水河流域自2014年起在贵州省段实施了水污染防治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但因补偿标准仅由地方政府按―关键污染因子超标赔偿法‖确定,导致核算不足、补偿标准过低,且对补偿资金如何分配未有论述。鉴于此,本次研究选取上游生态保护功能区(毕节地区)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其生态补偿客体地位及受偿范围的基础上,采用3种核算方法核算年补偿标准(以2013年为基准年),核算综合考虑了受偿区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因生态保护而付出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水量和水质修正系数、资本时间价值等关键因素,核算得到了补偿标准的取值范围(上限-中值-下限)。最后,本文以信息熵值理论为基础,设计并计算了影响补偿总量分配的关键因子及其信息熵权值,代入模型后对上游3县(区)模拟分配,以期为赤水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上游地区生态保护总成本为投入生态建设与保护的直接成本和优势特色产业限制发展的机会成本之和。以实地调研和大量的数据统计为基础,采用动态核算法核算得到:2013年直接成本(DC)为6686.37万元/年、机会成本(Loc)为101726.15万元/年;再引入水量分摊系数Kvt(0.75)、水质修正系数Kqt(1.002)对总成本予以修正得到:2013年基于保护总成本的补偿标准为81472万元/年,年人均补偿标准为1090.36元;(2)经济指标法是以毕节地区在2020年关于同步达到小康经济水平的人均GDP目标值实现程度即经济发展不足作为补偿标准的下限,计算时用上游各县(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因生态保护压力所致的增速缺口,结果为:2013年上游地区整体共需得到23607万元、年人均补偿标准为886元,才能保障上游地区不会因贫困而放弃生态保护这一目标;(3)以上游3县(区)提供的森林、耕地、草地和水域湿地4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基础,假定上、下游以1:1分享服务价值,测算得到:2013年毕节地区因提供优质生态系统服务应得到的总补偿标准为361737万元/年、人均补偿1210.6元/年,以此作为补偿标准的上限;(4)本文采用基于信息熵值理论的补偿标准分配模型,经矩阵判断和信息熵权值(Wj)的计算,确定―人均收入、流域内人口数量、生态保护总成本和流域面积‖4项指标对分配的影响最大。假设生态保护总成本为初始值模拟分配,计算得到受偿区内各地应得的补偿标准分别为:七星关区43994万元/年、大方县23626万元/年、金沙县13850万元/年。
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中的农户行为研究
作者:陈彩  学位年度:2014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关键词:农户行为 贵州省 政策性农业保险 博弈分析 Logistic分析法 
描述:贵州省农业的基础性地位突出,而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导致自然灾害多发,严重阻碍农业的正常生产,农民较低的收入水平及及薄弱的风险防范意识使得其抵御农业生产风险能力不足,不利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及维护社会稳定。由此,贵州的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有效的风险调控手段来保障其可持续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种政府提供保费补贴以减轻农民保费支付负担的农业生产风险调控工具,理论上有利于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贵州省从2007年开始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摸索的过程中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农户政策性农业保险需求行为影响因素和农户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中与其他主体的博弈行为两方面入手,在准公共产品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和行为经济学理论基础上,使用计量实证分析方法以及博弈模型研究方法对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农户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农户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的困境,本文利用贵州省金沙县357户农户调查数据,对农业保险农户需求影响因素作直观的描述性分析,并运用Logistic分析法建立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民需求行为进而导致农民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是否知道国家有补贴、遭受灾害的次数、主要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保险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4个指标是左右农户政策性农业保险需求决策的决定性因素;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这个指标则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需求有一定的影响。通过构造博弈模型发现只有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且保费补贴的数量使得农户投保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农户才会选择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水平并没有达到广泛铺开承保分散风险的预期目的,只有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与政府其他补贴款项相挂钩的情况下,政府补贴水平提升到足够使农户投保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广大农户才积极地选择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通过对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农户行为进行系统分析,文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的对策。